地形地貌分析
探索地球表面的多样化地形,理解地貌形成的地质过程
地形地貌基本概念
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,包括山地、平原、丘陵、高原等大地形单元。
地貌是指地表的具体形态,如峡谷、冲积扇、三角洲等,是地形的具体表现。
记忆要点:地形看整体,地貌观细节。地形是骨架,地貌是血肉。
山地地形
海拔较高、地势起伏较大、坡度陡峭的地形区域。通常海拔超过500米,相对高度大于200米。
形成过程
主要由地壳运动中的褶皱、断裂、火山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。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褶皱山,地壳断裂上升形成断块山,岩浆喷发形成火山。
海拔高
坡度陡
起伏大
切割深
平原地形
地势平坦、起伏很小的广阔地区。海拔通常在200米以下,地面坡度一般小于5度。
形成过程
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,包括河流冲积、海浪堆积、风力沉积等。长期的沉积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,形成广阔的平原。
地势平坦
海拔低
土壤肥沃
适宜农业
高原地形
海拔高而地面起伏小的广阔高地。海拔通常在1000米以上,地表相对平坦但边缘陡峭。
形成过程
由地壳大面积隆起形成,或由熔岩大规模喷发堆积而成。青藏高原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。
海拔高
面积大
地势平
边缘陡
丘陵地形
起伏和缓、连绵不断的低山地形。海拔一般在200-500米之间,相对高度小于200米。
形成过程
多由山地经长期侵蚀而成,或由平原受地壳运动轻微抬升形成。外力侵蚀使山地逐渐降低,内力作用使平原缓慢隆起。
起伏缓
坡度小
连绵性
多样性
盆地地形
四周高、中间低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洼地。内部相对平坦,周围被山地或高原环绕。
形成过程
由地壳下沉或断裂形成,或由火山口塌陷而成。断陷盆地由地壳断裂下沉形成,冲积盆地由河流长期冲积填充形成。
四周高
中间低
封闭性
聚水性
谷地地形
两侧有山地或高地夹峙的狭长低地。通常有河流流经,横剖面呈"V"型或"U"型。
形成过程
主要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,河流长期冲刷切割地表。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,流水侵蚀形成V型谷。
狭长形
侵蚀性
有水流
交通线
喜马拉雅山脉 - 世界最高山系
北美大平原 - 典型冲积平原
青藏高原 - 世界屋脊
科罗拉多大峡谷 - 流水侵蚀杰作
地形剖面示意图
从山地到平原的地形变化
地形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内力作用(地壳运动、岩浆活动)主要形成地形的基本轮廓,外力作用(流水、风力、冰川、海浪)主要对地形进行雕塑和改造。
中国主要地形区
青藏高原
位置:西南部
特点:世界最高高原,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
别称:"世界屋脊"、"第三极"
特点:世界最高高原,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
别称:"世界屋脊"、"第三极"
高寒
缺氧
日照强
内蒙古高原
位置:北部
特点:地势平坦开阔,海拔1000-1500米
地貌:草原、沙漠相间分布
特点:地势平坦开阔,海拔1000-1500米
地貌:草原、沙漠相间分布
平坦
干燥
草原
黄土高原
位置:中部
特点:黄土覆盖,水土流失严重
地貌:沟壑纵横,梁峁起伏
特点:黄土覆盖,水土流失严重
地貌:沟壑纵横,梁峁起伏
黄土
侵蚀
沟壑
云贵高原
位置:西南部
特点:石灰岩广布,喀斯特地貌发育
地貌:峰林、溶洞、地下河
特点:石灰岩广布,喀斯特地貌发育
地貌:峰林、溶洞、地下河
喀斯特
溶洞
峰林
东北平原
位置:东北部
特点:中国最大平原,黑土肥沃
农业:重要商品粮基地
特点:中国最大平原,黑土肥沃
农业:重要商品粮基地
黑土
肥沃
农业
华北平原
位置:北部
特点:黄河冲积形成,人口稠密
别称:黄淮海平原
特点:黄河冲积形成,人口稠密
别称:黄淮海平原
冲积
人口密
农业
地貌形成的作用力
内力作用
地壳运动:褶皱、断裂形成山地
岩浆活动: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地貌
地震活动:断裂带形成断层地貌
内力作用是地形形成的主导力量
流水作用
侵蚀作用:河流切割形成峡谷
搬运作用:携带泥沙向下游
沉积作用:形成平原、三角洲
流水是最活跃的外力因子
风力作用
风化作用:岩石破碎
风蚀作用:形成风蚀地貌
风积作用:形成沙丘、黄土堆积
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显著
冰川作用
冰蚀作用:形成U型谷、冰斗
冰碛作用:搬运岩石碎屑
冰积作用:形成冰碛地貌
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冰川作用明显
🏔️ 地形形成过程演示
大气降水
河流侵蚀
观察水循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:从山顶降水到河流侵蚀,再到平原沉积
🧠 地形知识小测验
1. 以下哪种地形主要由板块碰撞形成?
2. 青藏高原主要属于哪种高原类型?
3. 河流地形中,牛轭湖是如何形成的?